勃兰登堡级
编辑
主条目: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是德国海军建造的第一批远洋战列舰,这也标志着德国海军扩张的开始。最初建造的舰级包括几种类型的铁甲舰、岸防舰和装甲巡防舰。这些舰只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她们装备6门大口径舰炮,而不是其他国家海军的标准的4门[34]。该舰级包括4艘舰只:勃兰登堡号、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魏森堡号和沃尔特号。4艘舰只中,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和魏森堡号更先进,因为她们的装甲是由优质钢材制成的[35]。
4舰被分配给第一战列分舰队[36]。1900年至1901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她们在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元帅的指挥下前往中国执行任务[37]。从中国返回后,勃兰登堡级战列舰都被拖进干船坞进行现代化改造,这一改造从1901年持续到1905年[38]。重建过程期间,上层建筑被拆除,新增了第二座指挥塔,蒸汽锅炉也被更新的型号所取代[39]。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和魏森堡号于1910年被卖给奥斯曼帝国,并分别改名为巴巴罗萨·海雷丁号和图尔古特雷斯号。勃兰登堡号和沃尔特号退役后被编入预备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两舰都被召回作为岸防舰服役,但是由于她们的舰龄较高,很快就被遣散。在余下的战争岁月里,她们都被用作兵营船直至1920年被拆解[34][39]。
舰名
主炮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龙骨敷设
交付日期
结局
勃兰登堡号(德語:SMS Brandenburg)
6门280毫米(11英寸)舰炮[38]
10,670公噸(10,500長噸)[38]
2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6.3節(30.2公里每小時;18.8英里每小時)[38]
1890年[38]
1893年11月19日[39]
1920年在但泽拆解[39]
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德語:SMS Kurfürst Friedrich Wilhelm)
6门280毫米(11英寸)舰炮[38]
10,670公噸(10,500長噸)[38]
2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6.9節(31.3公里每小時;19.4英里每小時)[38]
1890年[38]
1894年4月29日[39]
1910年9月12日移交给奥斯曼帝国,1915年8月8日沉没[40]
魏森堡号(德語:SMS Weißenburg)
6门280毫米(11英寸)舰炮[38]
10,670公噸(10,500長噸)[38]
2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6.5節(30.6公里每小時;19.0英里每小時)[38]
1890年[38]
1894年10月14日[39]
1910年9月12日移交给奥斯曼帝国,1956年至1957年间拆解。[40]
沃尔特号(德語:SMS Wörth)
6门280毫米(11英寸)舰炮[38]
10,670公噸(10,500長噸)[38]
2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6.9節(31.3公里每小時;19.4英里每小時)[38]
1890年[38]
1893年10月31日[39]
1920年在但泽拆解[39]
德皇腓特烈三世级
编辑
主条目: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德皇巴巴罗萨号
5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为后来的德国前无畏舰定立了标准。她们装备的主炮规格比同时代的外国战列舰要小,但是副炮更重型。这种配置更符合“枪林弹雨”理论,该理论强调使用小型快速射击的炮组的饱和射击,而不是大型慢速射击的炮组。这一舰级的战列舰也是德国第一批使用三具螺旋桨的战列舰,而此前的勃兰登堡级只装备有两具螺旋桨[41]。这个舰级由5艘舰只组成: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德皇威廉二世号、德皇威廉大帝号、德皇卡爾大帝号和德皇巴巴罗萨号。所有的舰只都以历史上德国皇帝的名字命名[42]。
海试完成后,5舰被分配到本土舰队(Heimatflotte)的第一分舰队[43]。德皇威廉二世号直到1906年都一直被作为舰队的旗舰[44]。经过十年的舰队服役后,这些舰只被更新的军舰所取代。之后她们全都被移籍到第三分舰队。后来,这支分舰队被重组为公海舰队,并作为预备舰队[43]。1907年,5舰都进入干船坞进行大改。烟囱变得更高,上层建筑被削减,副炮被重新布置,这项工程一直持续到1910年。5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参与前线任务,她们都被解除武装并降级到次要职责。德皇威廉大帝号被用作鱼雷训练舰,德皇威廉二世号被用作指挥舰,而其他3舰则被用作监狱舰。5舰都在1919年至1922年间被拆解[34]。
舰名
主炮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龙骨敷设
交付日期
结局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德語:SMS Kaiser Friedrich III.)
4门240毫米(9.4英寸)舰炮[45]
11,785公噸(11,599長噸)[45]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7.3節(32.0公里每小時;19.9英里每小時)[45]
1895年[45]
1898年10月7日[46]
1920年拆解[46]
德皇威廉二世号(德語:SMS Kaiser Wilhelm II.)
4门240毫米(9.4英寸)舰炮[45]
11,785公噸(11,599長噸)[45]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7.6節(32.6公里每小時;20.3英里每小時)[45]
1896年[45]
1900年2月13日[46]
1922年拆解[46]
德皇威廉大帝号(德語:SMS Kaiser Wilhelm der Große)
4门240毫米(9.4英寸)舰炮[45]
11,785公噸(11,599長噸)[45]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7.2節(31.9公里每小時;19.8英里每小時)[45]
1898年[45]
1901年5月5日[46]
1920年拆解[46]
德皇卡爾大帝号(德語:SMS Kaiser Karl der Große)
4门240毫米(9.4英寸)舰炮[45]
11,785公噸(11,599長噸)[45]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7.8節(33.0公里每小時;20.5英里每小時)[45]
1898年[45]
1902年2月4日[46]
1920年拆解[46]
德皇巴巴罗萨号(德語:SMS Kaiser Barbarossa)
4门240毫米(9.4英寸)舰炮[45]
11,785公噸(11,599長噸)[45]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7.8節(33.0公里每小時;20.5英里每小時)[45]
1898年[45]
1901年6月10日[46]
1919年至1920年间拆解[46]
维特尔斯巴赫级
编辑
主条目: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
1902年的维特尔斯巴赫号
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代表对前级德皇腓特烈三世级的渐进式改进。这一级战列舰装备相同的4门240毫米(9.4英寸)口径的舰炮,但是另外增加鱼雷发射管[47]。更大面积的装甲带提高了这些战列舰的防御能力[48]。不同于以往的舰只,本级舰只的主甲板整个都是齐平的。德皇腓特烈三世号的后甲板则经过缩减[43]。这一舰级的舰只包括维特尔斯巴赫号、韦廷号、策林根号、施瓦本号和梅克伦堡号。她们都是根据1898年第一部海军法建造的第一批战列舰[48]。
加入舰队后,维特尔斯巴赫级舰只被分配到第一战列分舰队,那里她们取代老旧的勃兰登堡级舰只[36]。就像德皇腓特烈三世级舰只一样,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也在无畏舰问世后陆续退役。5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被召回服役[43],並分配到第四分舰队,部署在波罗的海[49]。然而,由于她们的舰龄和结构脆弱,又在1916年退出现役[50]。之后这几艘舰只被用作训练船,只有梅克伦堡号被用作监狱船[51]。1919年,维特尔斯巴赫号和施瓦本号被改装成扫雷艇的供应母舰(英语:Depot ship)[52][53]。1922年,除策林根号以外,其余舰只都先后被拆解[53]。策林根号在1926年至1927年间被改装成一艘无线电控制的靶舰。1944年,英國皇家空軍轰炸机在哥腾哈芬击沉该舰,1949年至1950年间,策林根号的残骸被拆除[43]。
舰名
主炮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龙骨敷设
交付日期
结局
维特尔斯巴赫号(德語:SMS Wittelsbach)
4门240毫米(9.4英寸)舰炮[53]
12,798公噸(12,596長噸)[46]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7.0節(31.5公里每小時;19.6英里每小時)[54]
1899年[46]
1902年10月15日[53]
1921年拆解[53]
韦廷号(德語:SMS Wettin)
4门240毫米(9.4英寸)舰炮[53]
12,798公噸(12,596長噸)[46]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8.1節(33.5公里每小時;20.8英里每小時)[54]
1899年[46]
1902年10月1日[53]
1922年拆解[53]
策林根号(德語:SMS Zähringen)
4门240毫米(9.4英寸)舰炮[53]
12,798公噸(12,596長噸)[46]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7.8節(33.0公里每小時;20.5英里每小時)[54]
1899年[46]
1902年10月25日[53]
1944年沉没,1949年至1950年间拆解[53]
施瓦本号(德語:SMS Schwaben)
4门240毫米(9.4英寸)舰炮[53]
12,798公噸(12,596長噸)[46]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6.9節(31.3公里每小時;19.4英里每小時)[54]
1900年[46]
1904年4月13日[53]
1921年拆解[53]
梅克伦堡号(德語:SMS Mecklenburg)
4门240毫米(9.4英寸)舰炮[53]
12,798公噸(12,596長噸)[46]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8.1節(33.5公里每小時;20.8英里每小時)[54]
1900年[46]
1903年5月25日[53]
1921年拆解[53]
不伦瑞克级
编辑
主条目:不伦瑞克级战列舰
1904年的一艘舰名不详的不伦瑞克级战列舰
不伦瑞克级战列舰由不伦瑞克号、阿尔萨斯号、黑森号、普鲁士号和洛林号组成,其与德国海军以前的战列舰相比有相当大的改进。她们配备更强大的280毫米(11英寸)舰炮作为主炮,尽管这仍然比不上英国战列舰上使用的标准305毫米(12英寸)舰炮。主炮炮塔安装在艏楼甲板上,而不是像以前的战列舰那样安装在一个更高的甲板上。虽然装甲保护方案大致相同,但这一级战列舰比她们的前辈更大、更快[48]。这些舰只依照德国1900年海军法授权建造[43]。
1907年,德国海军第二战列分舰队成立,5艘不伦瑞克级战列舰以及5艘新型德国级战列舰被分配到其中[36]。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4艘不伦瑞克级战列舰被分配到第四战列分舰队与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一起[43]。1915年,不伦瑞克号和阿尔萨斯号参加里加湾海战(英语: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55]。黑森号继续留在第二战列分舰队,并在1916年参加日德兰海战[56]。战后,洛林号和普鲁士号被改装成扫雷艇补给舰,她们最终在1931年被拆解。普鲁士号一段63米(207英尺)长的舰体被保留下来用作炸弹目标,最终在1945年4月被炸沉,其残骸在1954年被捞起并拆解[57]。其他3舰被用作岸防舰,然而在1931年至1935年间,除黑森号以外,她们也被退役和拆解[43]。1935年,黑森号被改装成一艘无线电控制的靶舰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来,她被割让给蘇聯海軍,并改名为塞尔号(Tsel)[57]。
舰名
主炮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龙骨敷设
交付日期
结局
不伦瑞克号(德語:SMS Braunschweig)
4门280毫米(11英寸)舰炮[57]
14,394公噸(14,167長噸)[58]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8.7節(34.6公里每小時;21.5英里每小時)[58]
1901年[58]
1904年10月15日[57]
1931年拆解[57]
阿尔萨斯号(德語:SMS Elsass)
4门280毫米(11英寸)舰炮[57]
14,394公噸(14,167長噸)[58]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8.7節(34.6公里每小時;21.5英里每小時)[58]
1901年[58]
1904年11月29日[57]
1936年拆解[57]
黑森号(德語:SMS Hessen)
4门280毫米(11英寸)舰炮[57]
14,394公噸(14,167長噸)[58]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8.2節(33.7公里每小時;20.9英里每小時)[58]
1902年[58]
1905年9月19日[57]
1946年割让给苏联[57]
普鲁士号(德語:SMS Preußen)
4门280毫米(11英寸)舰炮[57]
14,394公噸(14,167長噸)[58]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58]
1902年[58]
1905年7月12日[57]
1931年部分拆解,1945年被轰炸机击沉,1954年被重新打捞并拆解。[57]
洛林号(德語:SMS Lothringen)
4门280毫米(11英寸)舰炮[57]
14,394公噸(14,167長噸)[58]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8.7節(34.6公里每小時;21.5英里每小時)[58]
1902年[58]
1906年5月18日[57]
1931年拆解[57]
德国级
编辑
主条目:德国级战列舰
1912年的德国号
5艘德国级战列舰[n]——德国号、汉诺威号[o]、波美拉尼亚号、西里西亚号[p]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p]是德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批前无畏舰。她们类似不伦瑞克级战列舰,但是装甲更厚。尽管有关在建的划时代战列舰无畏号的性能传闻越传愈烈,但还是开建了[62]。提尔皮茨海军上将坚持建造她们,因为如果建造更大的舰只,就必须扩建基爾運河,这将给当年的海军预算带来巨大压力[43]。
自1906年开始投入使用以来,她们被分配到新的第二战列分舰队:德国号取代德皇威廉二世号成为舰队的旗舰[3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战列舰留在第二战列分舰队,并于1916年参加日德兰海战。然而她们缓慢的速度阻碍更先进的公海舰队无畏舰行进。在战斗的第二天早些时候,波美拉尼亚号被一枚魚雷击中,引发弹药库爆炸并沉没[62]。战斗结束后,德国号退出舰队服役,最终在1917年8月完全退役[43]。德国号于1920年被拆解[63]。剩下的3舰则继续在德国海军服役,汉诺威号在1935年被除名,最终在1944年至1946年间被拆解[63]。西里西亚号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都在二战期间沉没,但后来被捞起[63][64]。1949年至1970年间,西里西亚号解体,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于1946年被转让蘇聯海軍[63]。
舰名
主炮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龙骨敷设
交付日期
结局
德国号(德語:SMS Deutschland)
4门280毫米(11英寸)舰炮[57]
14,218公噸(13,993長噸)[65]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8.6節(34.4公里每小時;21.4英里每小時)[66]
1903年[65]
1906年8月3日[63]
1920年至1922年间被拆解[63]
汉诺威号(德語:SMS Hannover)
4门280毫米(11英寸)舰炮[57]
14,218公噸(13,993長噸)[65]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66]
1904年[65]
1907年10月1日[63]
1944年至1946年间被拆解[63]
波美拉尼亚号(德語:SMS Pommern)
4门280毫米(11英寸)舰炮[57]
14,218公噸(13,993長噸)[65]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8.7節(34.6公里每小時;21.5英里每小時)[66]
1904年[65]
1907年8月6日[63]
1916年6月1日于日德兰海战沉没[63]
西里西亚号(德語:SMS Schlesien)
4门280毫米(11英寸)舰炮[57]
14,218公噸(13,993長噸)[65]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66]
1904年[65]
1908年5月5日[63]
1945年5月5日自沉,1949年至1970年间拆解[63]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德語:SMS Schleswig-Holstein)
4门280毫米(11英寸)舰炮[57]
14,218公噸(13,993長噸)[65]
3具螺旋桨,三胀循环式发动机,19.1節(35.4公里每小時;22.0英里每小時)[66]
1905年[65]
1908年7月6日[63]
1945年3月21日自沉,后来被捞起并割让给苏联[63]